一所群育学校的爱与希望
2022-01-11 09:39:28

新华社香港1月9日电 题:一所群育学校的爱与希望

新华社记者林宁

一曲《上海滩》的旋律在香港扶幼会则仁中心学校(以下简称则仁学校)的活动室飘荡,一缕阳光照在中四年级学生赖伟聪圆圆的脸庞上。

这是寻常的一天上学日,赖伟聪和同学正练习吹奏萨克斯。他鼓着腮帮使劲吹,悠扬的旋律从他的手指下飘出。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一个恐惧社交、厌学逃学的“问题少年”?

不给犯错学生“记过”的学校

赖伟聪是则仁学校的“学霸”。在主流学校,“学霸”意味着学习好,考试成绩佳;而在则仁学校,“学霸”除了学习能力强之外,还必须有正常的情绪管理和行为管控能力。

则仁学校是香港八所群育学校之一,创办于1974年。“群育学校”是为各种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,最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训练。则仁学校主要服务于有学习障碍、情绪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学生。这里的学生有的自闭、抑郁,有的读写困难、阅读有障碍等等,被特区政府教育局转介到此。

赖伟聪原本就读于一所“一类”学校,但因为恐惧社交,进而厌学、逃学,被转到则仁学校。

初来乍到时,赖伟聪和他的父母承受着被名校抛弃的失落感。他看到了如电影《逃学威龙》般的课堂:不管老师如何苦口婆心讲课,总有学生自顾自睡觉,或是突然之间在课堂吼叫……

每当发生突发状况时,老师总会先稳住学生情绪,然后在训导主任和社工协助下,把“问题学生”与其他学生隔离开,确保一个人的失控不会影响他人。

老师的专业和耐心,让赖伟聪感到安全。

渐渐地,他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:“在则仁学校,一名老师教八九个学生,每个学生的需求都能被关照到。”这里还有与学生及家长密切沟通的社工、当发生冲突时充当调停角色的训导主任。

“我们不会给做错事的学生记大过,学生犯的每个错都有其价值。”在则仁学校当了15年训导主任的冼景扬说,老师绝不允许体罚学生。老师要做的是找到犯错的源头,分析原因,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避免下次再犯。

有读写困难、还抽烟喝酒打架的小黄(化名),就是冼景扬教过的学生。连续转了三所学校之后,父母抱着“甩包袱”的心态把他送到则仁学校。

起初,小黄总是不断和同学及老师发生冲突。冼景扬每次都会深究冲突的原因,这让小黄觉得冼老师就事论事,不是针对他个人,慢慢开始转变。

冼景扬发现小黄特别有运动天赋,就常常带他去做义工,让他在助人为乐中找到自信。

受冼景扬的鼓舞,小黄决定靠体育专长考学,戒掉了烟酒。三年之后,他考取了海外一所大学的体育专业,今年读大四了。“这孩子说毕业后要当体育老师,帮助和他有过相似经历的学生。”冼景扬说。

用关爱“点石成金”

则仁学校是一所男校,招收小学三年级到中学六年级的学生。小三到中三年级的学生必须住校,周末才可以返家;中四到中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走读或是住宿。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,所以住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情绪管理和规范行为。”冼景扬说。

赖伟聪住校。每天早上7:30起床,8:30到教室上课,下午可以在宿舍自修,或是返回课室参加兴趣活动班,晚上有一个半小时的自习时间,大约21:30熄灯睡觉。

规律的生活让赖伟聪慢慢消除了社交压力,专注学习。

集体生活也让来自问题家庭的学生感受到温暖。在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社工主任黄秉坚介绍,大多数学生来自单亲家庭,普遍缺少父母关爱。曾有一名13岁的学生,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家庭,他在极度孤单中对黄社工说:“希望下辈子能投胎到一个好的家庭。”

黄社工总会在节假日时,带着无家可归、依然留校的学生吃顿大餐,一个披萨或一个汉堡就能让他们心满意足。

黄社工还会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,帮他们“圆梦”。

赖伟聪喜欢欧洲文学,由于表现优异,学校资助他在校外上法语课。最近,他又开始学习吹奏萨克斯。

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纳西尔·汗,是黄社工口中的“天才导演”,喜欢用手机拍摄和剪辑视频。他六岁随父母来到香港,九岁来到则仁学校就读,已念到中六。“老师从不逼迫我做事,尊重我的兴趣爱好,尊重我的宗教信仰,我觉得在这里像在家一样。”他说。

纳西尔·汗说,他希望到内地念大学,将来毕业后首选职业是警察,其次是影视制作者。

与黄社工几乎形影不离的陈宇航同学,学习古筝弹奏。当被问到如果将来“发达了”会怎么样?他说:“我一定要宣扬我是则仁学校毕业的。”

求学路上的“中转站”

作为一所群育学校,则仁学校的定位是“中转站”。老师希望学有成效、解决了情绪问题的学生能重返主流学校。

则仁学校小学部大约有七成学生会回归到主流学校就读。

有的学生不想被贴上“情绪病”的标签,选择隐瞒就读过则仁学校的经历,有的学生则以则仁学校为骄傲,惦念着那里善解人意、充满爱心的老师。

“我们一样觉得桃李满天下,即便学生不承认念过这所学校,只要有利于他们回归主流学校,我们也感到安慰。”则仁学校助理校长郑全金说。

则仁学校中学部的毕业生,大约一半通过考学可以进入大学就读;剩下的一半学生可以取得中学文凭,继续接受职业培训,投身社会,自食其力。

一些原本被放弃的孩子,经过则仁学校的洗礼后,获得了再出发的机会。

平时,则仁学校不仅举办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,还加强与内地学校的联谊交流。

2016年,则仁学校与深圳市坪山区光祖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,两校师生定期往来深港两地交流。

疫情下,线下交流搬到了线上。

去年11月,两校师生以“探索中华文化”为主题,同上一节直播课。则仁学校老师主讲英语课《我们喜爱的食物》,光祖中学老师用普通话主讲《中华文化根》。

则仁学校校长郭智颖说:“群育学校和主流学校的学生是平等的,一样需要探寻浩瀚的中华文化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”

那堂直播课上,赖伟聪积极发言,在场报道的摄影记者拍摄并发表了他的照片。

一个午后,赖伟聪在学校的露天桌椅上安静地写作业。太阳照着他宽厚的背脊。黄社工拿着彩色打印的媒体报道照片递过去:“你上报纸啦,快拿回家给你妈妈看。”接过照片,赖伟聪眼里闪闪发光,这是他和同学们第一次被媒体报道。

“这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。”赖伟聪小心地将照片收好,笑容溢满圆圆的脸。

猜你喜欢